这是患病马铃薯植株的症状,茎基部、叶腋和叶片上均出现褐色病斑,叶片背面则出现典型的白色致病菌,严重程度是不是超乎你的想象呢?
传染力 + 破坏力
更可怕的是,这个过程呈周期性循环,会不断感染一批又一批健康的马铃薯。一旦感染上晚疫病,会导致受损叶片面积日益扩大,最后只剩带有枯叶的叶梗悬于枝上。
如果孢子囊进入土壤,还会感染块茎,对马铃薯造成毁灭性打击,严重影响产量。
那么导致晚疫病的元凶是谁呢?就是下面这个在显微镜下露出真身的卵菌致病疫霉(Phytophthora infestans)。该致病菌由密集的孢子囊柄组成,携带着柠檬形状的孢子囊,具有超强杀伤力,许多马铃薯遇上它都败下阵来。
马铃薯晚疫病总结:
一、症状:
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叶片、叶柄、茎及块茎。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,初为水浸状退绿斑,后逐渐扩大,在空气湿度大时,病斑迅速扩大,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,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,形成褐色条斑。最后植株叶片萎垂,发黑,全株枯死。
二、传播方式:
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。播种带菌薯块,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,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,病叶上的孢子囊不但可以借气流传播,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,形成病薯,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
三、发病条件:
当气温白天高,晚上低,加上高湿条件时,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。因此多雨年份,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。
四、预防治疗:
(1)选择无病种薯,减少初侵染源。
(2)选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,降低田间湿度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,增强抗病力。
(3)轮作换茬,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,或临近种植。
(4)合理施肥。避免偏施氮肥,增施磷、钾肥,增强植株本身抗病性。
(5)合理密植。通过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,降低田间湿度,减轻病害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