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病害种类繁多,大致可分为真菌性病害、细菌性病害、病毒性病害和植物线虫、寄生性植物、生理性病害。我们首先要对病害作简单的了解,才能够更进一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。
真菌性病害:
主要症状是变色、坏死、腐烂和萎焉,少数畸形。严重时病害处一般都产生粉状物、霉状物、毛状物、颗粒状物、绳索状物、粘质粒和小黑点等,大多数病征肉眼可见。
细菌性病害:
细菌性病害的病状一般表现为变色、坏死、腐烂、萎蔫、畸形,初期病斑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,半透明,病斑上有菌脓外溢,有明显的腥臭味,无霉层、粉状物、颗粒状物等病症。
病毒性病害:
病毒病的病状特点主要是花叶、厥叶、卷叶、条斑等,一旦发生很难防治。
1、花叶型:叶片皱缩,黄绿相间,叶面不平展。
2、厥叶型:叶片细长,呈线状。
3、卷叶型:叶片扭曲、弯曲。
4、条斑型:在水稻叶上表现黄绿相间的条纹;在西红柿要成熟果实上,出现青白色,渐变铁锈色,不易着色,果实皮里肉外有褐色条纹;辣椒果尖端向上变黄色,在变黄部位出现短的褐色条纹。
植物线虫
寄生植物的线虫可以引起许多重要的植物线虫病害,如大豆胞囊线虫病、黄瓜根结线虫病、甘薯茎线虫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等,根结线虫、胞囊线虫引起的病害症状较为明显,根结线虫在蔬菜保护地比较普遍,常引起根系腐烂、植株枯萎等。
寄生性植物:
少数植物没有根系或叶片退化,靠寄生农作物获取营养,主要有菟丝子、列当等。
生理性病害:
属非侵染性病害,没有传染性。主要由于水分、施肥不均衡、气温、光照、土壤环境等因素造成,表现病状为黄化、卷叶、畸形、晒伤、冻害等作物生长不良现象。
如何区别作物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
(一)生理性病害的特点
无传染性,植物生理性病害非病原物引起的,不会在植物间互相传染,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。
突发性强,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,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。病斑的形状、大小、色泽较为固定。
普遍发生,通常是成片、成块普遍发生,常与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土质、水、肥、废气、废液等特殊条件有关,因此无发病中心,相邻植株的病情差异不大,甚至附近某些不同的作物或杂草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。
散发性,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,且在不同植株上的分布比较有规律,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环境条件,植株一般可以恢复健康。无病征生理性病害只有病状,没有病征。
(二)传染性病害特点
传染性病害,由病原生物引起,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,因而又称侵染性病害。
循序性,病害在发生发展上有轻、中、重程度的变化过程,病斑在病害发展中形状、大小、色泽会发生变化,因此在田间可同时见到各个时期的病斑。
局部性,田块里有一个发病中心,即一块田中先有零星病株或病叶,然后向四周扩展蔓延,病、健株会交错出现,离发病中心较远的植株病情会有减轻现象,相邻病株间的病情也存在着差异。
点发性,除病毒、线虫及少数真菌、细菌病害外,同一植株上,病斑在各部位的分布没有规律性,其病斑的发生是随机的。
除病毒和类菌原体病害外,其他传染性病害都有病征。如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有脓状物,真菌性病害在病部有锈状物、粉状物、霉状物、棉絮状物等。
当然,不管是生理性病害还是传染性病害,在进行诊断鉴定时,为了更加准确,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,还要结合实验室做进一步鉴定。